|
|
|
|
偶然 |
[ 2007-1-29 10:35:00 | By: 开心果 ] |
偶然。说真的我非常喜欢这个词汇,虽然我知道他是和必然相对的,加起来可以包容一切,但偶然却比必然能够给人更多感性的东西,也更有趣味。 在我看来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我们在欣赏、思考什么的时候,吸引刺激我们的往往是其中带有偶然性的东西。 比如在某个缠绵的雨夜,你在遥远的旅程中因为一种意外被困滞在一个不知名的异地,虽然当时你可能会因为行程的耽搁而沮丧,但在这之后,那个雨夜却会在你的脑海里留下悠远的回忆,沉淀为某种情绪,而这种情绪又会在以后的某个时间会因某种气味或者声音把记忆唤醒,这时候你体味的就不再是沮丧,而是一种经历了。虽然不能说这种被唤醒的记忆总是美好的,也并非轰轰烈烈,但这种经历却会让你感动起来,毕竟这是一种难得的生命形式。而这就是偶然赐予你的,因为这件事的发生之前并不在你的预期之内,而你却又不得不接受这种赐予,在这之后享受回忆的宁静。 我相信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虽然更多的时候他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活不会产生影响,但他还是能够告诉我们的生活原来还应该有另外一种状态。 我就是这种状态的痴迷者,因为他可以拓展我的思路和感觉,我只能遗憾这样的机缘于我总是非常吝啬。 这个道理其实已经并不新鲜,只是缺少总结经常被人忽略而已。但就像人不会写字却并不影响人说话一样,这种偶然的机制在我们的生活里是可以随意找到的,区别只是程度不同罢了。甚至我们可以把这种情绪外延到城市中的草坪绿地,人们欣悦他们就是因为希望在僵硬的楼群之外找到一点生气。还有城市中很多的娱乐设施,也可以外延说是人们在追求偶然快乐的情绪下设置的,生活需要各种的色彩。再比如我们欣赏文学作品。真正吸引人作品的也总是以其中设置的“偶然”取胜的(当然这里的偶然不仅仅指故事的情节和悬念,更多是指作者和读者的互动性)。我们甚至不能设想一篇文学作品打动人仅仅是那个故事,那将是非常乏味的。不能营造“偶然”让人产生联想的作品必然是失败的作品,而读者产生联想依赖的就是作品的“偶然”。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总会给我们这种感受。 甚至由此我们还可以说激励作家写作的动力就来自对某种偶然的解悟。因为对文学作品来说,故事只是他的骨架。作家相信这种偶然的解悟不仅能够吸引自己,也会吸引读者。那个故事可以非常简单,但当他出现在文字或者屏幕上的时候,往往会给读者和观众带来另外的联想。而从欣赏者的角度说,一个创作者成功的作品,除了他刻意表现的东西以外,一些他当初并不注意的细节也很可能会激发欣赏者的联想。比如《红楼梦》,竟吸引那么多人孜孜不倦的不断的解读,竟派生出那么多弦外之音,相信曹雪芹创作之初也是根本不会想到。 让人产生联想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引用张艺谋的电影,可能之后人们已经淡忘了电影里那个故事,但那些绚丽精彩的画面却能够引发观众无限的联想。包括外国观众也竟在其中解读到了古老东方的神秘,尽管他们理解的东方和我们认识的东方并不一样,但他们的欣赏却成就了张艺谋的电影。尽管有人说张艺谋的电影在取悦老外,但同时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而张艺谋却做到了。可以说张艺谋是一个色彩主义者,他成功的关键不是故事,而是色彩,而色彩却是最能引发人联想的。 一代又一代创作者都在追求这种效果和境界,但要得到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既有勤奋的主观努力,也要凭借“偶然”运气的降临,毕竟谁又能预测别人会想到什么或对什么感兴趣呢? 而对芸芸众生来说最重要的恐怕是千万不能在熟视的生活里失去对偶然的敏感和欣赏了。 |
|
|
|
|
|